实验室纯水规范

作者:成都渗源科技有限公司     时间:2024-12-17
实验室纯水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水质标准

  • 一级水:也叫超纯水,电阻率通常可达 18.2MΩ.cm,总有机碳 (TOC)<10ppb,滤除 0.1μm 甚至更小的颗粒,细菌含量低于 1CFU/mL。主要用于要求极高纯度的分析实验,如高精度仪器分析、微量元素分析、基因测序、蛋白质纯化、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等。
  • 二级水:分析级纯水,电导率 < 1.0μs/cm,TOC 含量小于 50ppb,细菌含量低于 1CFU/mL。适用于大部分实验室分析工作,如常规化学分析、生物学实验、缓冲液及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等。
  • 三级水:一般纯水,电导率一般在 5.0μs/cm 以下,可满足一般实验室的清洗、制备试剂等需求,如玻璃器皿的清洗、高压灭菌器、恒温恒湿实验箱和清洗机用水等

制备要求

  • 预处理:通常以自来水为入水,先经过预处理,如石英砂过滤器去除大颗粒杂质,活性炭过滤器吸附有机物和游离氯,软水器去除水中的钙、镁离子等,以减轻后续处理的负担。
  • 反渗透:利用反渗透膜的半透性原理,在压力作用下,使水通过反渗透膜而盐分等杂质被截留,可滤掉水中大部分离子污染物、有机污染物和微粒污染物。
  • 离子交换:通过离子交换树脂与水中的离子进行交换反应,去除或降低水中的各种离子,进一步提高水的纯度,常见的有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。
  • 电去离子(EDI):结合了电渗析和离子交换的原理,在电场作用下实现离子的定向迁移和交换,可连续生产高纯度的水,出水的总溶解固体(TDS)、电导率等指标可控制在很低的水平。
  • 蒸馏:通过加热使水变为水蒸气,然后再冷却凝结成液态水,从而去除水中的杂质、微生物等,根据蒸馏的次数可分为单蒸、双蒸和三蒸等,蒸馏次数越多,水的纯度越高。
  • 超滤:分子截留 5000 道尔顿的连续过滤方式,主要用于生物大分子的纯化或杂质去除,如去除超纯水中的核酸酶、内毒素等生物大分子,以满足生物学实验对超纯水的严格要求。
  • 微滤:一般指孔径在 0.1μm – 5μm 之间的材料实施的过滤,用于去除纯水中的颗粒和微生物体,而孔径在 5μm - 8μm 以上的材料实施的过滤则称为预滤,主要应用在纯水仪的进水端以去除自来水中的大颗粒杂质。
  • 光氧化:利用 185nm 或 254nm 的紫外线对水中的微生物进行杀灭和氧化分解,从而控制超纯水的总有机碳(TOC)水平

储存要求

  • 容器选择:应使用专业的、符合高纯度水要求的储存容器,如聚乙烯、聚丙烯等材质的容器,避免使用玻璃容器,因为玻璃容器可能会溶出某些金属及硅酸盐等杂质。
  • 放置环境:各级实验室用水应放置在阴凉遮光处,避免阳光直射,防止水温升高导致微生物繁殖,尤其对于半透明储水桶,更要注意避免阳光照射引发藻类繁殖。
  • 空气过滤:储存纯水的容器应安装空气过滤设备,防止环境污染,减少空气中的杂质、微生物等进入水中。
  • 避免长时间储存:超纯水等高纯化学试剂需要使用储存时间短的水,长期储存的超纯水会因杂质和微生物污染而恶化,影响实验的使用,因此建议在使用前取水。
  • 取水方式:超纯水取水时,必须排出初始水,取出的超纯水应沿容器侧壁流入,避免产生气泡,以减少空气污染;终端滤器后不能连接软管进行取水,以获得高纯度的超纯水

监测与维护

  • 水质监测:配备水质监测装置,实时监测水质的电导率、TOC、微粒数、微生物含量等指标,确保水质符合相应的标准和实验要求,发现水质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。
  • 设备维护:定期对纯水制备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,包括清洗过滤器、更换反渗透膜、离子交换树脂等耗材,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各项参数,确保设备正常运行,保证纯水的产量和质量。
  • 管道维护:定期检查和清洗纯水储存和输送管道,防止管道内壁滋生细菌、积累杂质等,影响纯水的水质
  • 记录与追溯: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记录和设备维护记录,以便对纯水的质量和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追溯和分析,发现问题及时解决,并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依据。